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展项的左侧就是一个仿制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在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由于墓主人为曾侯乙,因此这套编钟就得名“曾侯乙编钟”。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总重量达到2500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5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为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同时,曾侯乙编钟的音域宽达5个半8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8度,而且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12个半音的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因为每个钟的大小不同,音调音色也就不同。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是它们都没有能够成为乐器,这是为什么呢?观众近距离观察一下前方展台上的圆形编钟和扁形编钟。通过敲击会发现扁形编钟有双音现象,而圆形编钟发出的是单音。这是因为扁形编钟是合瓦形结构,且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而圆形编钟具有对称性,且声音持续时间太长,所以那些普遍的圆形编钟无法像我国特有的扁形编钟一样作为旋律乐器使用。放立在编钟的右边与其极为相似的叫做编磬,同样也是一个打击乐器。它是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它是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编钟常与编磬组合使用,“金石之声”中的“金”就是指编钟,“石”指的就是编磬。观众可以用手去触摸,也可以拿起小木锤分别去敲击,感受一下古代乐器的发音之美,编钟后方的墙上有为大家准备的乐谱《小星星》,可以尝试是否能够在这两个乐器上完整的演奏歌曲。